找資料的時候不經意又看到吳明益先生寫在《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》推薦序的一小段文字中, 談到他的朋友黃同弘以自身父親的經驗討論甘耀明《喪禮上的故事》:

70 年代一台「歐多拜」價值超過一萬台斤的稻穀,如果把「粟仔」視為文學意象, 它指涉了「農村勞動的血汗與病苦,也隱喻了在城鄉不等價交換中,被強迫貶值的身體與青春」。

吳明益提到那個時代,擁有一台機車或許就象徵著成年禮,或者對文明的駕馭。

後者正是整個時代的希望:機械文明曾經承諾給我們可以駕馭,而不減損靈魂存在價值的美好未來。

然而果真是如此嗎?

paragraph break

現如今,身處這個時代的台灣,你各位的「血汗與病苦」有沒有得到等價交換了?

但凡是沒有站對位置,我都覺得要保留一個巨大的問號。

⤧  Previous post 為何家會傷人 ⤧  Next post Restore PostgreSQL DB via a dump.gz file with gunzip and psql